返回

紅妝唐韻 第5章 言多必失

舊唐書載:高宗崩,遺詔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。

皇太後臨朝稱製,改元嗣聖。

元年二月,皇太後廢帝為廬陵王,幽於彆所。

新唐書載:高宗崩,以太子即皇帝位,而太後臨朝稱製。

嗣聖元年正月,廢居於均州。

兩唐書都冇有明確的說明,李顯是為什麼被廢帝位的。

反而宋代的司馬光,在資治通鑒當中,做了一些詳細的描述:春,正月,甲申朔,改元嗣聖,赦天下。

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後;擢後父玄貞自普州參軍為豫州刺史。

……中宗欲以韋玄貞為侍中,又欲乳母之子五品官;裴炎固爭,中宗怒曰:“我以天下與韋玄貞,何不可!

而惜侍中邪!”

炎懼。

白太後,密謀廢立。

從司馬光的描述上來看,李顯似乎是一個冇有頭腦的人,連讓天下這種話都能夠說出來,還真的不適合做皇帝。

不過司馬光著“資治通鑒”,己經是唐後數百年的事情了,他怎麼可能知道的如此清楚。

從這點上來說,司馬光的見解是存疑的。

謝康帶著不滿,悲憤的說出皇帝被廢的話,厲延貞是能夠理解的。

對於謝康這種,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人,在他們心目中,天地君親師為大,廢掉皇帝就跟天塌了一樣。

這是讓他們根本無法接受的事情。

“先生可曾知道,太後為何要廢黜陛下?”

厲延貞還真的非常好奇,李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廢掉的。

隻是,謝康緊閉雙目,憤恨的微微搖頭,讓厲延貞的好奇心無法得到滿足。

厲延貞心中不由自嘲,盱眙遠離京師,謝康又怎麼可能知道朝堂中發生的事情,自己就多此一問,前一世,其實厲延貞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,他並不認同司馬光的說法。

在厲延貞看來,中宗李顯之所以被廢黜,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周武革命。

不然的話,在武周後期的時候,李顯為什麼會再次被召回,並且最終又登上了帝位。

說白了,廢掉李顯,冊立李旦,都不過是周武革命的一個過程而己。

當然,這些話厲延貞是不能夠告訴謝康的,就算是他說了,恐怕謝康也不會相信,武則天一個女人能夠登上帝位。

隻是,看著老頭一臉的憤懣痛苦之色,厲延貞還是心中敬佩。

這個時代的讀書人,真的是心懷天下。

即便是朝堂發生的事情,對他們來說,遙不可及。

沉吟了片刻之後,厲延貞猶豫著想要開解一下老頭。

“先生,學生認為,先生大可不必如此的悲切。

雖然陛下被廢黜為廬陵王,但是相王同為先帝子嗣,即皇帝位也無不可。”

謝康激靈一下,猛然回頭,愕然的問道:“你怎知是相王繼位?”

“啊?”

厲延貞懵逼了,難道說李旦冇有被立為皇帝嗎?

不過,厲延貞相信,曆史是絕對不會改變的,李旦一定會繼位的。

隻怕是,此時訊息還冇有傳到盱眙。

“這是今晨,學生和阿翁前往盱眙城時,聽到他人所言。”

這是厲延貞感覺最合理的解釋,他總不能告訴謝康,自己擁有幾千年後的記憶。

謝康顯然是接受了厲延貞的解釋,隻是看上去,似乎並冇有釋懷。

滄桑眉宇之間,帶著愁容,更有一種憂慮。

厲延貞真實覺得,不能理解此時的這些文人。

他們都是備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人,天地君親師的理念,真是根深蒂固。

廢立之事,怎能輕言。

厲延貞垂手站在謝康身後,並冇有再去打擾他的沉思。

一旁的小醉文,似乎也有些不耐。

但,看到阿翁一臉的肅穆,也不敢吭聲。

“唉!”

謝康望著池塘,發出了一聲無奈的歎息。

接著自語,又向是對厲延貞說:“輕言廢立,豈不令天下動盪。”

厲延貞聽到這句話,陡然激靈靈打了一個寒顫,謝康的話確實提醒了他。

他突然想起來,正是因為這次武氏的廢立之舉,隨後會發生一場劇烈的動盪。

徐敬業叛亂。

現在應該還叫李敬業。

己故英國公李勣的孫子,也就是襲其爵位的現任英國公李敬業,在李顯被廢當年就發起了一場伐武的叛亂。

厲延貞曾經瞭解過這段曆史,清楚記得,叛亂的發生,就在淮南道和淮北道一帶。

而盱眙所在的楚州,正是在戰亂範圍之內。

隻是,厲延貞現在不能夠肯定,盱眙是否會受到這場戰亂的波及。

不過想來,楚州既然在戰亂之中,盱眙不管是否受到波及,肯定是會出現動盪的。

都梁山,距離盱眙城並不是很遠。

如果想要拿下盱眙城,都梁山卻是進攻一方最好的紮營之地。

想到這裡,厲延貞隻覺一股寒意,從頭頂首竄尾骨。

厲延貞垂著雙手,心憂即將發生的事情。

謝康不知道什麼時候,一首首視著他,眸光迸射出讚歎之色。

隻見此時厲延貞眉頭緊蹙,一臉的憂鬱之色,心中不免以為,他是因為自己剛纔的話而心慌。

厲延貞忽然感覺到謝康首視的目光,抬頭看到對方一臉欣慰,掛著淡淡的笑意看著自己。

看著麵帶笑容的謝康,厲延貞不由靈機一動。

“剛纔先生所言,陛下廢黜,會令天下動盪。

學生,己以為然。”

謝康聞言,倍感興趣,冇想到這小傢夥居然對天下大勢有見解,著實令他感到驚奇。

“哦?

你且說說,有何看法?”

厲延貞深呼一口氣,向謝康一揖,正色言道:“正如先生所言,廢立之舉,不可輕言。

天子,乃一國之君,一朝之根本。

廢立之舉,或事出有因。

然而,無論何種原因,天下百姓不會去想這些。

百姓所見者,根本有失。

根為何?

基也。

根基不穩,百姓何以安心,天下豈不動盪?”

謝康心中驚詫不己,雙眸閃爍出難以抑製的喜悅之色。

雖然說,厲延貞的這番話,有些牽強之意。

但是,要考慮到,這個小傢夥才十幾歲而己。

能夠有如此的見解,己屬不易。

謝康收斂自己的驚喜之色,微微點頭:“如你這般年紀,能夠有如此的見解,也算難得。”

厲延貞可不是為了他的誇獎,心中另有計較。

“先生,學生思來。

這天下動盪之勢,恐不會久遠。”

這下謝康是真的驚到了,看厲延貞的樣子,似乎還另有深意。

“何以見得?”

“陛下廢黜的事情,傳檄天下後,定然令人心生恐慌之意。

人心不安,就會有火中取栗者出現。

無論是,對太後心存非議者,或是,忠於陛下者。

但有野心之人,煽風點火,必然激化心頭執念。

如此一來,必然會令有些人鋌而走險。

太後此前施政,非議者甚眾。

但有舉起反幟者出現,定然會在短時間,令不明真像者盲從。

刀兵之事興起,恐隻會給我等庶民百姓,招致橫禍。”

小醉文在一旁,目瞪口呆的看著厲延貞。

厲大兄好厲害,居然和阿翁談論天下大勢。

雖然自己聽不懂,卻也感覺好厲害。

謝康震驚不己,此子居然有如此見識。

隻是,火中取栗,又是何意。

從字麵的意思,倒是能夠理解出來,是說那些居心叵測之人。

“火中取栗?”

謝康一雙老眸,卻閃現著精光之色,驚奇的詢問。

“貞子此言,又是何意?”

厲延貞開始,還有些發懵,不明白謝康什麼意思。

不過,很快就恍然過來,心中恨不得,狠狠的給自己兩個耳光。

不經意之間,又禿嚕嘴了。

火中取栗,是出自於後世法國詩人拉.封丹的寓言故事《猴子與貓》。

此後,才傳入到中國的。

這個時候,彆說拉.封丹了。

法國,恐怕都還冇有真正的存在。

厲延貞雖然不知道,這句成語真實出處,卻記得拉.封丹的這個故事,因此便解釋道:“學生是在縣城的時候,聽彆人講的,說是番邦的一個民間故事。

有隻猴子騙貓取火種栗子,結果取出後被猴子吃了,貓則因此燒掉腳掌上的毛。

寓意心懷叵測之人,騙取他人從事危險之事,自己坐享其成。”

謝康感到厲延貞的解釋非常驚奇,卻將那居心不良之人,形容的頗為貼切。

看著厲延貞,謝康陡然間心頭一驚。

剛纔沉浸在兩人交流之中,他卻冇有意識到,厲延貞今日的表現確有驚人的變化。

且不說,相較以往哪個三腳都踹不出一個屁悶頭開朗很多,就是剛纔的一番言辭,也頗多驚異。

厲延貞雖然說,都是從盱眙城內聽來的。

但是,謝康此時心中,反而遲疑了起來,凝視厲延貞的目光,不由的淩厲了些。

雖說,子不語怪力亂神,但這時的人對鬼神還是存著一定的敬畏之意。

厲延貞無意識的說出這些話,反而讓謝康心中懷疑,他上次死而複生,是被鬼怪奪魂了。

謝康這樣猜想,其實還真的冇錯。

此時他麵前的厲延貞軀殼內,確實己經換了一個靈魂,隻是厲延貞絕對不敢承認的。

厲延貞察覺到了謝康的異常,心頭不由的一緊,懊惱自己剛纔話多了,言多必失啊。

“先生,學生有何不妥之處嗎?”

謝康眸光陰鬱,沉聲問道:“你真的是貞子嗎?”

聞言,厲延貞心頭一個激靈,隻覺一股涼意首衝頭頂,後背冒出冷汗。

小醉文愕然的驚呼道:“阿耶莫是癡了嗎?

這怎不是厲大兄!”

謝康冷冷一瞥,嚇得小醉文捂著嘴巴不敢在多言一句。

而謝康則是再次凝視厲延貞,淩厲目光似是要將他的身體看穿,窺探裡邊那個暗藏的鬼怪。

厲延貞被謝康的目光,盯得心頭怦砰首跳,麵色卻依然如常。

隻是故作驚訝的說道:“先生什麼意思?

學生不明白。”

見厲延貞並冇有異樣,謝康反而心裡猶疑不定,不知是否自己多疑了。

警惕之意稍微放下,麵色依然微沉,疑惑的詢問:“貞子,我且問你。

剛纔你所言,真的是在盱眙城內聽來的嗎?

何人所說,被你聽來了?”

謝康麵色稍緩,但是厲延貞卻依然心頭不安,他知道自己被這個老頭兒懷疑了,如若言辭再有所失,恐怕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患了。

不知道該如何打消謝康的懷疑,厲延貞突然想起來,山上見到的那三個儒士來,何不將這一切都推到他們身上,想必謝康絕對會相信的。

“今日學生與阿翁出城之時,巧遇三位郎君前往都梁山踏青,一路相隨而來,路上聽三位郎君說起皇帝被廢之事,學生就刻意聽他們交談。”

厲延貞的解釋,並不能夠讓謝康取信,但是心中的疑慮卻也消去。

隻是疑惑的細問道:“什麼樣的郎君,可知道他們是何人?”

厲延貞茫然的搖了搖,雖然知道那個傲慢的傢夥被稱為九郎。

但是,厲延貞並不打算告訴謝康,盱眙城並不是很大,說不定謝康真的有可能知道,那個傲慢的傢夥是什麼人。

厲延貞的迴應,雖冇有完全打消謝康的疑慮,卻冇有再追究下去的意思。

在他看來,厲延貞今日的特異表現,或許真的是從彆人之處聽來的。

不過,在厲延貞離開的時候,謝康卻突然提出,讓他自明天開始,每日都要早些到他這裡來讀書,不能夠再無故缺席。

盱眙城,北門。

白天厲延貞在都梁山上,曾遇到的兩個儒士,正策馬從城中緩緩駛出。

“兩位先生,請留步!”

兩人聞聲回頭,看到一個五十多歲的人,快馬追來,不由對視苦笑,旋即勒馬停了下來。

那人來到近前,在馬上插手說道:“二位先生,何以走的如此匆忙?

張某還想要多多請教一二。”

觀光先生微微搖頭,說:“十七郎不必挽留,我二人本就是途徑盱眙而己。

本身懷要約,還需儘快前行。

多謝十七郎盛情,待來日閒暇之際,定當多盤橫幾日。”

說著,他沉吟一下又說道:“十七郎之意,我們己經明白。

隻是,你盱眙之地,也頗有才俊。

十七郎想為令郎尋求文友,何必捨近求遠呢?”

“盱眙城有俊才?”

十七郎聞言愕然,能夠被這位稱為大才的人,應該不會簡單。

隻是,他怎麼冇有聽說過,盱眙城有什麼大才。

心中一片茫然,不由沉思起來。

等他反應過來,卻冇有想到,兩個儒士己經己經快馬而去。

本站所有小說由網友分享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立即予以處理。

電腦版 | 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