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我為紂王正了名 第5章 抗齊聯盟擊敗惡齊,名將樂毅認祖歸宗

樂毅出自於子姓,與我戴氏同宗。

少年時樂毅就特彆喜愛讀兵書,常常推演兵事。

樂毅祖居魏國,出生於中山國,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國後,他就成了趙國人。

其先祖樂羊本是魏國的大將,因此樂毅也到了魏國為官,但並不得誌。

後聽說燕昭王向天下招募賢士,樂毅就趁出使燕國的機會留下來做了“亞卿”,也就是中級官員,逐漸得到了燕昭王的信任。

齊國占領燕國,燕國一度遭到滅國後,齊又連續擊敗了楚、魏、秦等國,正處於國家的巔峰期,此時的齊湣王驕橫狂妄到了極點,竟然於公元前288年自稱為東帝,引致諸國的聲討。

燕昭王與齊國有滅國之恨,樂毅到趙國考察一番之後,認為自己立功滅齊的機會來了,策略就是聯合諸國共同抗齊。

得到燕國的抗齊意願之後,我馬上派惠昭出使了燕國,表達了宋國抗齊的決心,燕王自然大喜過望。

惠昭在燕國逗留時,又意外得知燕相國蘇秦正在鼓動齊國攻滅宋國,目的是引起諸國對齊國的仇恨,卻把宋國作為了犧牲品。

惠昭這個“外長”處理隨機事件的能力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。

他拜見蘇秦,與蘇秦探討了目前的形勢,坦言一旦齊國占領了宋國這個富庶的國家,其國力就會大增,將來更會成為諸國的禍害。

如此,燕國這樣的弱國就更不是齊國的對手,燕國的滅國悲劇可能還會重演。

惠昭坦言,統一大勢是難以阻擋的,蘇秦的合縱方略也隻能拖延統一的進程。

惠昭對蘇秦的合縱方略的效果提出了質疑。

惠昭對合縱非常熟悉,他的父親惠施就是一個合縱大師,生前就力推合縱以對抗秦國,併成為諸國合縱的組織人。

因為諸國聯盟並非鐵板一塊,想把他們融合起來形成合力非常困難,隻要一個環節出了問題,就有可能使合縱聯盟成為一盤散沙。

秦國每一次成功破解合縱聯盟的辦法就是如此。

但以惠昭一己之力說服蘇秦放棄合縱恐怕很難,這可不是一時能解決的,這件事隻能放到以後再去考慮。

按照我所知道的蘇秦,他後來到齊國做了燕國的間諜,被齊國貴族殺害。

我決定找合適機會親自會見蘇秦,與他聊一下天下大勢,最好能把此公網絡到宋國為官。

鬼穀子的學生,的確是一位大才呀!

以己身為代價,多有不值。

我立即有了一個動作,我派人到齊國都城臨淄散佈訊息,說燕國有奸細要說服齊王進攻宋國,目的是讓齊國得罪所有的諸侯國,以避免齊國對燕國的進攻。

我相信蘇秦知道這個訊息之後,會打消去齊國做間諜的想法。

客觀上來講,此舉也是救了蘇秦的性命。

公元前286年春天,經過我們共同斡旋,秦國、趙國、魏國、韓國都表達了聯合討伐齊國的願望,楚國後來也表示願意參加抗齊聯盟。

於是,各國都派出了軍隊,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,舉燕國之兵力,趙、楚、韓、魏、宋也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樂毅,由樂毅統一指揮聯軍攻打齊國。

宋軍出發之前,我對戴不營說道:“宋軍此次一定要展現出我們最好的軍事能力,讓列國看到我們的實力。”

戴不營深刻領會了我的意圖,號令三軍一定要紀律嚴明,作戰有力,讓列國不敢小覷我們宋國,以消除諸國對宋軍的疑慮,畢竟弱國無外交,軍事上也被人瞧不起。

我交給戴不營一個錦囊,要他當麵交給樂毅,這個錦囊關鍵時候能救樂毅將軍的命。

本應發生於公元前284年宋國被滅之後聯合打擊齊國的濟西之戰,就這樣提前打響了,對宋國來說,這場戰爭無異於保國之戰。

此戰勝,就能避免宋亡於齊的命運。

齊湣王驕橫狂妄,根本不相信諸國能聯合進攻齊國。

等到樂毅率領大軍攻入齊國境內時,齊湣王才漫不經心地任命觸子為將,統領齊軍渡過濟水,西進拒敵。

此時聯軍己經擺好了陣勢,等待樂毅將軍出擊的命令。

齊國這幾年雖然強盛,實際上是在窮兵黷武中度過的,軍隊連年征戰,疲憊不堪,士氣低落。

齊湣王為了激勵士兵,總是在戰鬥部隊的後方設立督戰隊,士兵無故後退就要被殺頭,甚至以刨祖墳相威脅,這導致齊軍將士離心,毫無鬥誌。

因此在聯軍的打擊下,齊軍一觸即潰,主將觸子也不知道逃到哪裡去了,敗軍退守都城臨淄,齊軍遭受大敗。

在濟西之戰中,宋軍派出的兵員並不多,但戰鬥最為勇猛,任務完成得最好,這使得聯軍對宋軍刮目相看。

齊軍主力被聯軍消滅後,韓軍撤退回國,秦軍以幫助宋國練兵、保護北境為名,暫時駐紮休整,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警惕,這是後話了。

魏、楚、趙軍各自收覆被齊國占領的失地。

為了防止魏、楚等國趁機偷襲我國,戴不營將軍立即撤兵回防,占領了以前被齊國掠奪的宋國北境城邑。

魏軍見宋境無機可乘,隻好退兵回國。

此時的樂毅,率燕軍繼續向臨淄實施戰略追擊,聚殲齊國敗退的殘餘勢力。

但我知道,這次樂毅的勝利成果很大,陷入的泥淖也會很深,甚至在數年裡都不能從齊境抽身。

燕**隊在樂毅指揮下攻進齊國都城臨淄,將齊湣王趕到莒邑(今莒縣)據城固守。

此後的數年裡,樂毅占領了齊國七十二座城邑,把這些地方劃歸燕國,實行郡縣管理,齊國僅剩下莒邑和即墨兩座城市。

就在此時,楚頃襄王派楚將淖齒率兵進入齊國莒邑周圍,殺掉了齊湣王,奪回了以前被齊國占去的淮北土地。

這給宋、秦商定的在莒搞事建立根據地帶來了一些變數,隻能徐徐圖之。

但宋國的滅國之難己經避免了。

濟西之戰後,公元前286年夏,秦國又派出司馬錯統兵進攻韓魏兩國,占領了韓魏的大片領土,並在巴蜀地向南拓展。

此後的數年裡,各國之間展現出的合縱連橫局麵,使整箇中國更加混亂。

看樣子,一統大業的前奏,就要來臨了。

我要把收服蘇秦列入議事日程了。

公元前279年春天,燕昭王去世,其子惠王被立為新君。

我知道,樂毅將軍很快就有他的最好歸宿了。

燕惠王並不待見樂毅,中了齊國人田單的反間計,以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統領齊地燕軍,並欲將樂毅召回國內。

不久,齊國得以複國。

樂毅明白回到燕國後不會有好果子吃,這纔想起我給他的錦囊。

他打開錦囊,隻見裡麵寫著:“燕新君立,大將遇險,同為子姓,宋國可容。”

要知道這個錦囊是數年之前就有的,對樂毅將軍的未來境況預見極其清晰。

樂毅看後大驚,首接從齊境赴宋國拜見了我。

樂毅將軍與我討論了未來的天下大勢,非常信服我對未來形勢的判斷,本來欲要投奔趙國的他毅然決然留在宋國輔佐我完成一統大業。

作為子姓的樂毅,也算得上商族後裔,名副其實認祖歸宗了。

我把陶邑之地作為樂毅的食邑,封其為定陶君,一方麵讓他鎮守此地以牽製秦人;一方麵命樂毅在宋北境與秦共同練兵,作為未來統一天下的根據地。

不過這是後話了。

要知後事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

本站所有小說由網友分享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立即予以處理。

電腦版 | 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