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武術入門 第5章 百鍊鋼方能繞指柔,練功夫中什麼纔是真的鬆

很多人大談練功、練拳必須從“鬆”字開始,從“鬆”字而終。

要從頭鬆到腳,從腳鬆到頭,從左手鬆到右手,從右手鬆到左手。

彷彿練功就是練鬆,要鬆得全身無一絲力氣,鬆得如枯葉飄落在地,鬆得如綢似鍛,以期“全身透空”······更有甚者,排斥負重等訓練,認為一負重和使勁會練僵了,就好像內家拳不練器械一樣,好像那如鋼似鐵、摧枯拉朽的武功境界隻要有個“鬆”字,就可以不期而至,不練而得。

任何拳術從來不排斥力量的訓練,比如拳擊,散打、泰拳、空手道等等,更有大量的功力訓練,而且練完了也冇見把身體練僵了,反而更加靈活。

而內家武功更是如此,至於步幅之大小,身架之高低,手臂之伸屈,用力之大小,渾身之軟硬都在其次。

在其次並不是棄之不顧,皆須以內動之需來安排。

神氣凝起,骨節舒展,節節貫穿; 以心行氣,刻刻留意;起動輕靈和順。

重點全在裡邊,神意毫不外散。

倘能如此,渾身自是不鬆自鬆,不展自展。

請問,這時還用顧及渾身是鬆是緊,是硬是軟嗎?如一味顧及肢體是否“鬆”了,是否“鬆”透了,注意力全在外麵,就是求枝葉而忘根本,捨本求末,遠離了內家武學之正道。

| 那麼,練內家武功有冇有“鬆”呢?有。

但不是練武功的規矩,不是練武的方法,而是練功到一定程度自然經曆的階段,是不求而得的結果,不期而至的境界。

把循正道久練而得的“結果”和“境界”誤當做方法和規矩,豈不是緣木求魚!初練之人,身體是鬆不下來的,當做規矩硬讓他“鬆”,必失真意。

學者定不知所從。

如能不硬逼其“鬆”,把注意力全放在裡邊,放在呼吸上,則正好得不懈不僵,不軟不硬,不重不浮,不努不泄,全以神意貫之的中和之象。

剛剛好! 久練之後,自然會感到骨節鬆活之樂趣。

再練之,由鬆活而和順,由和順而順達,由順達而柔順,由柔順而漸趨輕靈沉實······循階練去,趣味無窮,漸悟拳道合一之內家正道。

大道至簡!郭雲深先生總結的內功的“三步功夫”(易骨、易筋、洗髓),“三種練法”(明勁、暗勁、化勁)時,才涉及到鬆的問題。

而且是講到練功的第三個層次(高級階段),即煉“化勁”時纔講到“練之周身西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,專以神意運用之。

雖是神意運用,唯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。

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,亦不能全不著力,總在神意之貫通耳。”

即到了練武功的鬆柔階段(化勁),從內到外都能展現鬆柔的風姿和趣味的境界之時,也不可“一味地鬆,徹底地鬆”,要“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,亦不能全不著力”。

可見,“鬆”不是練內功者必須遵守的規矩,而是練功過程中的一個結果,一個階段。

至於“全身透空”更不是“全身放鬆,鬆徹底,鬆透了”的意思。

那是武功修煉的高級境界——“煉神還虛”階段。

渾身空空洞洞,毫無牽扯之處,肢體動盪,如風擺楊柳,極其柔順輕靈;及至用時疾如弩箭激發,銳如鐵棍鋼斧。

這是武功修煉的“從無到有,從有到無”的最後階段,這是武學家畢生追求的境界。

“鬆”是武學修煉追求的“結果”,不是武學修煉必須的“規矩”。

練拳不能把“鬆”當做規矩硬去放鬆,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“鬆”字上,應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神意的貫穿上。

身上不僵、不拙,不較勁,和順就好。

如此練去,逐漸化去後天的僵拙之力,自然得鬆活和順之樂趣。

入了正道,功夫自然如春起之草,不見其增,日有所長。

該怎麼練就怎麼練,先不研究“鬆”的問題。

那麼,以後呢?以後也不用研究,因為到了“以後”己經不必研究了。

隻有真鬆了,才能練出內家拳的武技和達到養生的效果。

誰都知道“鬆”好,練拳鬆能得圓活柔順之趣,搏擊鬆能得變化快利靈活之利,但都不是想鬆就鬆得下來的。

鬆隻能在久練之後才能得之。

很早以前,我看過一篇小說,有一個情節印象深刻至今不忘:有一個青年,跟一個水平很高的前輩學趕大車。

前輩先讓他練鞭子,每天上千次雙手甩大鞭子,雙臂由酸而疼,由疼而腫,疼得晚上脫衣服都脫不下來。

堅持不停練,逐漸不腫了,不疼了,不酸了,雙臂肌肉隆起,強健粗壯沉實。

堅持不停再練,隆起的肌肉消失了,胳膊又恢複到原來勻稱自然的樣子。

可力道卻有了質的飛躍,輕柔沉重,鞭稍精準。

再烈的馬在他手下,一鞭服帖,渾身戰栗不敢撒野,於是百裡聞名。

雖是小說,卻道出武學的真諦。

生動繪出武功從無到有,從有到無的漸進曆程。

雖然都是“無”,可前一個“無”與後一個“無”相差何止千裡之遙!同理,冇有武功而模仿的故意的“鬆”,與武功極高的自然地“鬆”相差又何止千裡,或者本質上就不是一種東西。

這如同尚雲祥在晚年說:假如我還有三十年陽壽,還要練三十年剛勁。

這是一個道理,練多了自然百鍊鋼化為繞指柔!這個鬆跟鬆散的放鬆有本質的區彆,這纔是真的鬆!刻意做出的“鬆”不是鬆,是假“鬆”,不“鬆”之鬆纔是真“鬆”。

凡打就要猛狠用力,猛狠用力中的鬆纔是搏擊需要的真正的“鬆”。

那麼,這種鬆如何得來呢?自然也是從“猛狠用力”中得來。

拳經雲:“練打之時,要雄狠儘力,從硬打做軟,從有力打做無力,方有精法,開始就以軟打,後來終無精法,故拳要軟中硬者此也”。

柔軟無力不配稱作“柔”,柔裡有剛纔是真“柔”,剛裡有柔纔是真“剛”,剛柔渾然合一。

每一動作,自含剛柔,說是柔,實是剛,看是剛,實是柔,忽剛忽柔,忽柔忽剛,“任爾奸巧叢生,自是剛柔素具”。

至此,纔是真正的功夫!

本站所有小說由網友分享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立即予以處理。

電腦版 | 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