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唔……”
李教授麵對劉天陽提出的兩個方案,沉吟了一會,不過倒不是因為其中有什麼致命缺陷。
預規劃路徑,短距離通訊加GPS捷聯導航,這些方法李教授之前也想到了。
隻不過如今劉天陽的搶答讓他有些所料未及,不過作為專家,不提意見是不可能的。
況且劉天陽作為一個外行,在細節方麵也是做不到那麼精細,以李教授的本事,豐富有些內容並不是什麼難事。
不過即便如此,下麵幾個博士生也都露出了驚異的表情。
‘之前聽老師說這人是個機械加工出身,做無人機外形設計的,對於飛控並不瞭解。’
李教授目前的大弟子,馬清運博士暗自忖道:‘不過從剛纔的彙報和交流看來,其還是有點本事的嘛。’
“我有個建議。”馬清運的聲音吸引了在場人的注意,“第二階段最好不要使用wifi作為通訊手段。”
“無論是2.4GHz還是5Ghz,這兩種頻段在複雜環境下受到的乾擾都太大了,而且對應的wifi模塊應用到飛控板上也比較複雜。”
曾經是校航模隊一員馬清運曾親手製作過多架無人機,電動固定翼,傾轉涵道式固定翼,小型噴氣式,基本上大部分航模他都深入瞭解過。
因而對於遙控信號這方麵見解頗深,一眼就找到了劉天陽方案中的不足之處。
“所以我建議換成專用頻段的數字通訊方式,550MHz,800MHz還有1.4GHz,這些頻段國內目前都有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。”
“就我之前的經驗來看,更推薦550MHz多一點,畢竟我們需要通訊的數據量並不大,選用低頻率的信號抗乾擾能力更強一點。”
馬清運的觀點是劉天陽此前從未想到的,他連忙新建了一個word,在上麵快速記了起來。
“我也補充一點吧。”等劉天陽記錄完之後,李教授也開了口,“雖然FPV無人機上飛控板的算力較低,但隻要減慢步長,運行一些製導律還是完全冇有問題的。”
“在製導無人機和FPV無人機建立聯絡之後,我認為可以用三維分數階變結構滑膜製導律來追蹤入射資訊和航跡。”
“這樣隻要把鐳射架束的角度設為滑膜麵,FPV無人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鐳射架束範圍,完成對目標的打擊。”
分數階?三維變結構滑膜?
又是不懂的詞彙,不過劉天陽對此卻並冇有犯怵,反而是鬥誌滿滿。
畢竟他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把真本事學到手,以項目為牽引,在實踐中學習,自然是最快的方式。
有了老師和大師兄兩人打頭陣,剩下的幾個人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。
‘使用分數階PID構建學習律,對抗側風等強擾動對於小型FPV無人機的乾擾。’
‘最終的指引階段除了利用鐳射架束作為製導指令外,還可以讓數傳信號定向發送,建立一個更寬的下滑導引通道,避免小型無人機因姿態問題失控。’
眾人拾柴火焰高,不過一個小時後功夫,劉天陽便已經記錄了滿滿三頁紙的意見。
這些博士在思考如何改進項目的同時,或多或少都把自己目前研究的內容加了進去,所以整個OODA(觀察—調整—決策—行動)打擊環節變得龐雜而繁複。
劉天陽看了幾眼,隻覺得哪哪都很合適,不過若是把功能全部加上,兩個平台就未免顯得有些笨重了。
必須要做刪減,否則整個項目的進程把控恐怕就要變成地獄一般的場景了。
李教授自然也注意到了這點,他咳嗽了兩聲,打斷了已經逐漸偏題到討論自己論文的幾個博士間的交談。
“這次會提了不少意見,我看劉老師也都全部記下來了。”李教授開始了總結,“但其中有一些現代控製方法並不適用於實際戰場環境。”
“打仗,要的是成熟的東西,而不是先進的東西,馬清運,你等下跟劉老師兩人一起整理一下。”
“把那些不太重要的功能先砍掉,合出一版完整的稿子出來,也好讓劉老師跟吳總交差。”
作為在場對於無人機製作鑽研最深入,李教授手下最得信任的馬清運,自然是當仁不讓成了項目的主要負責人。
而且更關鍵的是,如今已經博士後進站的他很需要一個項目來支撐自己的簡曆,讓自己順利的拿到教職的位置。
“劉老師,您把剛剛整理的內容拷給我吧,我這邊先分一下類整理整理。”
馬清運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便立刻進入了工作狀態,劉天陽此時在一旁也是插不了手,索性翻起了一旁的書。
《現代飛行控製理論》,《飛行器飛行動力學》,《先進控製係統》……
對於飛行控製毫無基礎的劉天陽突然看這些專業性極強的書籍,著實是有些吃力。
畢竟這些書本都是針對專業人士所寫,其中基礎的章節全部都是一略而過。
“劉老師是對飛控感興趣嗎?”馬清運注意到劉天陽的舉動,笑了笑,“那些書不太適合初學者,我給你找一本我本科時候用的教材吧。”
說完,馬清運在書架裡翻找起來,冇用一會便拿了本吳森堂編著的《飛行控製係統》出來。
單是看那破破爛爛的封麵,就知道馬清運肯定冇少翻這本書。
劉天陽接了過去,但卻冇有立刻翻看,而是看向了剛剛馬清運翻出來的另外一個東西。
那不是一本書,而是一本列印的論文合集,更巧的是,劉天陽前段時間剛仔細研究過這篇論文,同時還專門複現了其中的演算法。
“馬博士,你目前在研究多層神經網絡嗎?”劉天陽拿起那本論文,翻看起來,上麵有很多筆記和註解。
不過從這些筆記的水平來看,馬清運應該還冇有成功複現這篇論文裡所寫的演算法。
“對,我準備拿神經網絡來學習一下靜不穩定飛機的控製參數,不過試了幾下,效果並不太理想。”
馬清運語氣中帶著遺憾,雖然深度學習在計算機行業已經是被炒爛的概唸了,但在傳統工科領域,其可是大熱無比。
要是他之前做的那個神經網絡效果明顯的話,之後發一篇CJA(航空學報英文版)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。
要知道,若是能在CJA這種刊物上發一篇論文,對於他們這種領域的博士生來說,已經是和畢業等價掛鉤的成績了。
“這裡。”劉天陽忽然開了口,把馬清運的注意力引了過去,他此刻手指著論文上寫在空白處的一個神經網絡。
“中間那個卷積層擴展一下比較好,並且啟用函數最好換成R-Relu,這樣子效果應該會好一點。”
劉天陽過於專業的建議讓馬清運愣住了,他有些懵逼的盯著前者,心裡突然冒出來一個大大的問號。
‘你不是開機床設計無人機外殼的麼,怎麼連深度學習也研究啊!’